豇豆俗稱菜豆(第一張圖),適合生長在溫暖的地方,
豇豆是中南部便當裡面常見的菜色,但在北部則比較少見,為什麼呢?
因為豇豆採收之後,如果未能去除田間餘熱在數小時就會明顯變質,因此過去南部的農民必須在凌晨較冷時摸黑進行採收,快速運到市場賣給盤商,這對農民是一種體力負擔;而部分盤商則利用農民「沒辦法把貨賣遠」跟「容易變質」,故意把價格壓低,因此南部的價格遠比北部低(請看第二張圖),南部的平均價格只有北部的一半。
隨著農民人口老化,加上利潤低,導致農民種植的意願降低,豇豆是一個漸漸走下坡的產業。
要改善一個產業,絕對不是靠稅務或補貼,因為這樣只是降低商人的收購成本,能改善產業的只有技術與研發,改善生產條件或是銷售途徑。
於是美濃農會找上了台中農試所,經過了多次的測試,農試所研發了豇豆預冷保鮮貯運技術,並教導農民在採收後,將豆子泡入冰水降溫去除田間餘熱,裝箱時再放入冰塊控制溫度,豆子運送到北部時仍能保持新鮮;農民改用這種採收模式後,可以在白天進行收成,不用像過去那麼辛苦,這個技術也有效的去除大部分殘留的農藥。
豇豆預冷保鮮貯運技術協助高雄市美濃區農會與農民貯運至台北果菜市場,經輔導過後統計,102年販賣公斤數增加為150,561kg,整體金額提升至4,824,860元; 103年至11月27日販賣公斤數為158,145kg,金額為5,272,956元,較原先每年三十萬餘元有顯著提升情形。
這個技術不只提升了農民的收入,也讓消費者食用更安全的食品。
豇豆保鮮期變長了,農民就不用急著出貨,任由盤商用低價收買,也改善生活作息。而多一條銷售途徑,使需求增加,在高雄的銷售價格也上升,這種預冷技術,使農家能有更合理的收入。
能有合理的收入,年輕人就有機會進來,年輕人進來,產業就得以保存。
在農業是如此,在其他的產業也是如此,產業需要的技術的支持,運銷的改善,而不是稅務的減免或補助,如果只是減少了農會跟拍賣市場的一共接近6%的管理費,也只是延緩產業的滅亡。
農委會的三大經費,肥料補助、休耕補助、老農年金,這些經費並不能幫助台灣農產業,而只是不斷的虛耗,每年投入了將近千億的預算,帶來了什麼產值?補貼了肥料,讓農民得以使用過分便宜的化學肥料,再來要求農民合理化施肥,這不是一件很弔詭的事嗎?為什麼台灣是世界上惟一的有機肥料比化學肥料貴的國家呢?休耕補助,更是出錢幫助大戶養農地轉建地,即使有用水與工業需求的衝突,也可以鼓勵轉做旱作,扶起台灣趴下以久的本土雜糧產業,製於老農年金就更不用談了。
豇豆預冷保鮮貯運技術只是一個技轉20萬的技術,卻一年為農產業增加了將近500萬的產值。
這只是一個小例子,在農業上我們依舊有很多能改善的產業,需要投入人力與技術的研發,但看看不斷刪減的農試所、農改場的人力與預算,未來能服務農民的技術人員越來越少,技術人員沒有經費出國吸收新的農業技術,沒有足夠的能力改善農產業,例如台灣本土小麥產業,政府單位研究人員僅林訓仕一個人,他專責台灣小麥栽培和育種,需要巡迴全台農友指導種植技術,建立栽培體系,他背負的是台灣目前500多公頃小麥田的希望以及本土小麥的歷史重擔,這種沒錢沒人的困境,就是真實的農政研究單位的現況。
如果不能改變把錢花在補助的思維而不投入資源改善一級生產技術、二級加工製造技術、三級銷售開發,那麼我們的農產業只會在國際的競爭之下漸漸的消失。